快速问医生在线诊室平台

治疗脑瘫应该先查肌张力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17:43
  在确诊脑瘫病情,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查清楚患儿的肌张力是极为重要的。肌张力是肌肉所保持紧张状态的程度,它可以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及运动性肌张力等,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我们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被检查儿童的肢体,以了解其肌张力的具体情况。如果是婴儿的话,医生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要测定下肢的肌张力,我们还可以握住患儿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总而言之,肌张力异常是脑瘫儿童的常见表现,它直接影响患儿的活动及其功能水平。

  临床上常见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表现在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张力不协调及肌强直等,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四种异常肌张力的表现:

  1、肌张力低下:此时患儿的肌肉松弛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被动活动时没有抵抗的感觉,主要见于周围神经损伤、小脑损伤及肌肉系统疾病。

  2、肌张力亢进:此时患儿的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样或齿轮样抵抗感觉,前者主要见于锥体路损伤,后者主要见于锥体外系损伤。肌张力亢进可致姿势异常,往往是脑瘫的典型表现,如交叉腿即是两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亢进所致。

  3、肌张力不协调:这种情况是指伸肌、屈肌张力不平衡,往往造成手足徐动。

  4、肌强直:这是指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往往是重症脑瘫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临床上常见有几类脑瘫儿的肌张力情况及康复治疗。

  痉挛型脑瘫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肌张力高是其最主要的表现,这种过高的肌张力状态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正常活动,让他们行走时出现剪刀步、踮脚尖及四肢内收内旋等症状,因此我们首先要降低肌张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1、肩-骨盆法:适用于两下肢交互功能障碍四爬时呈兔跳样及下肢与躯干肌肉痉挛显着,躯干左右不对称的患儿。

  2、肩胛带法:可使肩胛带和上肢的肌肉过紧张性降低,肩胛带和上肢的关节可动域扩大。

  3、上肢法:适用于手指紧握屈曲张开困难及上肢肌张力明显增高的患儿,患儿取仰卧位,康复师位于侧方进行训练。

  4、下肢法:主要适用于下肢与足的肌紧张亢进的患儿。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脚处进行训练。

  要解决此型脑瘫儿肌张力过高的问题,除了上述康复训练之外,外科手术也能起到很显着的作用,比中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效果较好的FSPR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通过对脊髓神经后根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

  而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的表现与痉挛型不同,患儿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根据不同肌张力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将手足徐动型脑瘫分为三大类:

  1、高张力型,即病儿肌张力增高明显,肌张力波动幅度小,不自主动作相对不明显,常发生在身体近端;

  2、低张力型,即病儿肌张力低,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过度,不自主动作也较突出;

  3、舞蹈型,即一般肌张力较低,不自主动作较多,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不易得到肢体稳定性,似舞蹈动作。

  该型患儿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1、对比较固定的异常姿势进行破坏:矫正患儿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姿势及患儿躯干的过伸展和上肢的异常姿势。

  2、抬头训练及头颈部稳定性训练:让患儿盘腿端坐位,康复师跪于患儿背后,一手托患儿下颌,以手放于患儿头顶部往下稍用力压,可加强头颈部稳定性。也可以采用按摩手法按摩颈部两侧及后颈部。

  3、提高患儿两上肢分离性、选择性的运动能力和两手的正常感觉,改善手功能。

  4、提高患儿骨盆带及两下肢的稳定性,增强腰背肌力,建立平衡功能:比如康复者在患儿骨盆处固定并向中向下加压以加强骨盆带稳定性,先腿跪,稳定性加强后单腿跪位练习,另加强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

  治疗此型有外科手术多采用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可以全面改善大脑的功能,增强智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尤其是上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