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问医生在线诊室平台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9日 14:29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如何诊断?什么时候需要手术呢?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来源于胃黏膜的胃癌是完成不同的疾病,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每百万人口约有15个新发病例,但目前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其好发于胃和小肠,男性略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可发生消化道任何部位,(zui)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胃(65%~70%)和小肠(25%~30%),其次为结直肠(5%~10%)和食管(5%),还可发生于网膜、系膜和后膜系膜等胃肠外部位。

临床上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CT等检查,特别是内镜超声是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更高,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志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zui)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胃肠间质瘤是否需要治疗?

一般情况下,小间质瘤(直径小于2cm)不需要治疗,推荐意见是定期复查内镜超声、腹部CT或胃镜,如提示快速增长,表明出现有可能出现恶性变,需要手术切除,而大多数的小间质瘤生长极为缓慢,是不需要干预的,包括手术与药物治疗。

如何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shou选,大约70%~90%的原发无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能够实行治疗性手术。但部分高危因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于术后复发,同时还可出现肝转移或腹膜转移,因此,手术治疗外这部分病人术后还需要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如格列卫、索坦等,应用于手术切除后预防复发,或者是已不能手术治疗的病例的治疗,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肿瘤生长到很大体积,尽管可以外科手术切除,但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或者要联合切除其他器官时,可以考虑先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

GIST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提出的《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共识》推荐GIST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指征如下:

手术指征

1 直径≤2 cm 的局限性胃GIST (1)无症状者一旦确诊,应根据其在内镜或内镜超声下是否合并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等因素选择治疗方式。如无上述因素,应定期行内镜或内镜超声随访,如在随访中发现肿瘤增大,应考虑手术切除;对于不能坚持随访者,应与病人讨论是否行早期干预;如合并以上不良因素,应积极手术切除。(2)伴出血或腹痛等临床症状者,应积极行手术切除。

2 直径>2 cm局限性胃GIST (1)评估无手术禁忌证、能达到R0 切除者,可直接行手术切除;(2)临界可切除或虽可切除但手术风险较大、需要行联合脏器切除或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术前宜先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3 合并外科急症的GIST GIST 合并各类外科急症,如穿孔、出血、梗阻时,应评估病人全身情况决定是否行急诊手术。

腹腔镜手术指征

胃GIST 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一般推荐:(1)肿瘤直径为2~5 cm;(2)肿瘤位于腹腔镜下易操作的部位(如胃大弯、胃底体前壁);(3)辅助检查提示肿瘤边界清晰、质地均匀,呈外生性生长;(4)无胃外侵犯和腹腔转移征象的原发局限性的胃GIST 可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他部位的GIST,在具有丰富腹腔镜经验的中心可考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腹腔镜器械的更新,腹腔镜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显著,比如切口小、疼痛少、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微创手术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切口小,恢复快。


已经是第一篇了

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