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发病原因:
外斜视病因复杂,目前学者们对外斜视病因还没一致认可的观点,大致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神经支配因素:认为集合与分开机制中神经支配的失调是导致外斜视产生的原因。
(2)解剖因素:认为眼眶、眼外肌组织解剖结构的异常是导致外斜视发生的原因。
(3)二元论学说:认为外斜视源于解剖和神经支配两因素的作用。
(4)屈光影响:认为屈光不正会改变神经支配从而影响眼位。
外斜视的临床表现
(1)发病特点:既往认为外斜视较内斜视发病率低,比例约为1:3。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占70%。外斜视患者中患屈光不正的比例和类型与非斜视人群类似。
大多数外斜视发病于生后早期,2岁以内。开始可为间歇性外斜,以后逐步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外斜视的发展过程经常表现为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显斜视以及斜视角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双眼视功能逐渐受损或丧失。但是,并非所有外斜视都是进展性的,有些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2)症状和体征:外隐斜者常主诉眼疲劳、视物模糊、头疼、复视、不能长期阅读。间歇性及恒定性外斜视儿童少有主诉症状,成人患者可以有和外隐斜相同的不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间歇性外斜视者常常表现为户外畏光,即户外阳光下眯起一只眼睛。这种情况虽然并非间歇性外斜视的特有表现,确是其常见表现,发生机理尚不明确。此外,个别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诉视物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