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认真检查后才能作出外斜视的诊断。通俗地讲,医生检查时如果聚光灯泡的反光点落在患者瞳孔鼻侧缘一侧而不是瞳孔正中心,进一步做遮盖去遮盖检查时黑眼球由外侧向中间移动,即为外斜视的表现。但是眼科医生需要根据偏斜的状态、程度以及其他检查等做出明确和详细的诊断。
共同性外斜视需要与其他斜视、麻痹性斜视进行鉴别诊断。各注视方向斜视度、两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以及眼球运动情况等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
外斜视的医治
(一)非手术医治:目的是增强和改善融合功能,提高患者对眼位的控制能力,推延手术。用于暂时不需要手术或不方便手术的患者。
1、矫正屈光不正和负球镜片医治:外斜视患者如有近视性屈光不正和散光,尤其是屈光参差,要给与矫正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增强对融合的刺激。外斜视儿童有+2.00D以下远视可以不戴镜矫正;远视度较高时在兼顾视力的前提下适当戴欠矫眼镜。给外斜视患者增加3-5D的负球镜片以增加患者调节性刺激,从而改善融合,增强控制眼位的能力也被一些医生所采用。
2、三棱镜医治:有学者在镜片上附加三棱镜度数,部分或完全矫正患者的斜视度,用以改善融合功能及眼位控制能力,有报道改善了外斜视。也有学者认为,对术后残余小角度外斜视戴三棱镜可以刺激融合,有利于正位。
3、遮盖医治:遮盖健眼(视力好的眼),防治单眼抑制和弱视,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有抑制者和视网膜异常对应者。
(二)手术医治:
1、手术指征:对于外斜视手术时机和指征的选择,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持有一致意见,有的医生对手术持有更好的态度,有的医生则希望观察更长时间。一般而言,手术指征取决于融合状态,年龄大小和斜视程度等几个方面,此外患者或家长的意见也应作为参考因素。手术前应和患者或家长有良好的沟通。
(1)斜视程度:一般当斜视角>15-20△时,才考虑手术医治。
(2)融合状态:对于儿童生后即发生或生后早期发生的恒定性外斜视,>20△,可以交替注视并准确测量斜视度者,可以考虑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则视发病早晚,出生情况,伴随疾病等诸多情况而不同。成人大角度恒定性外斜视也是手术的明确指征。有视疲劳及经非手术医治无效者均需要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则会有不同做法,有医生主张尽早手术有利于患儿双眼视觉的发育。而另一些医生则认为应该观察更长时间,在确定外斜程度进展,融合控制力逐渐丧失,显斜频率增多,超过清醒状态时间50%的情况下再考虑手术。
(3)病人年龄:斜视手术没硬性的年龄规定,一般依据斜视性质和程度,融合功能状况,检查合作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目前,比较多样化的选择是针对间歇性外斜视。有医生主张早期手术以利于双眼视功能发育。另一些医生则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一方面,间歇性外斜视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进展,视功能受损缓慢;另一方面,对视觉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的幼儿早期手术容易过矫,术后发生内斜视,弱视,双眼视功能也不能更好发育甚至反而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