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常由于便秘所引发的,临床上,静脉曲张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其病灶边缘往往可见有肛裂,可能的原因是排便时粪便对局部病灶挤压伤及病灶以外的组织,从而在病灶的侧缘形成肛裂。此外,肛管皮肤在发育中迟缓,生成肛管狭小,易损伤成肛裂。
导致肛裂的出现有以下四种因素:
1、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
2、外伤因素: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告,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后也可致肛裂,约占3%~9%。
3、感染因素:
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急性肛裂发病时期较短,色红、底浅、裂口新鲜、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底深不整齐,上端常有肥大乳头,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称为 肛裂“三联征”。前哨痔是因淋巴瘀积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检查时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对诊断有帮助,故称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还可并发肛周脓肿及皮下肛瘘。
4、缺血因素: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占85%)。从毛细血管形态学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线处内括约肌内部的毛细血管较稀疏。有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肛管后联合处的血流较其他象限处为少。以上都说明缺血确是慢性肛裂发病的主要因素。
以上所述便是引起肛裂的具体原因,因此在这里温馨提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注意,避免这些因素的发生,从而避免肛裂的发生。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