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生儿医学的进步,因早产、产时出血、缺氧的新生儿存活率得到提升,但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却反而增高。现今人们对于脑瘫已不再陌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脑瘫病人达600万人,其中1/3为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且每年以新增4~5人的比例增加,因此,临床医学面临着针对脑瘫康复治疗重大考验。
同样,作为患儿的父母亲,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同龄孩子般,能说、能笑、能走、能跑、能思考,但实际上在为孩子做康复治疗的路上,尽管他们付出了百倍的汗水和努力,但都无法使孩子获得完全的康复。每个因孩子患有脑瘫的家庭,他们往往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悲痛,再是愤怒,继而无奈,终放弃而平静。其实他们也是因为现实打击所迫,只要有一丝的希望,“治好孩子的脑瘫”依然是他们大的心愿。
脑瘫患者早期治疗拥有很大的恢复潜力
传统观念认为,脑细胞一旦发生损伤,本身结构和功能将无法得到修复。虽然康复治疗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但无法从根本上起到修复脑神经功能,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表达。
而研究发现,脑瘫患者仍然存在着强大的恢复潜力,婴儿出生后9个月内是大脑发展快的阶段,至5岁发育时大约发育完成至95%,一般来讲,6岁之前属脑细胞代偿期,此时脑细胞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及时进行干预可使脑细胞得到恢复和再生。
因此,脑瘫患儿尽早接受治疗与康复,可以大程度的恢复,降低治疗费用,使治疗和康复的效果更好。当然,如果患儿得不到佳治疗机会,脑性瘫痪的彻底形成将会造成患儿异常行体的固定化,从而伴随其一生。这是医学界对脑瘫基础治疗的共同点。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临床表现:
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进食差: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1.早期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
当前对于脑瘫儿脑损伤早期康复筛查和干预己经有了一些深入的研究,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是减轻患儿伤残,提高患儿生存质量重要的主要预防措施。在干预中,要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策略的分析和讨论,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且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比如 游戏是婴儿的本能,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训练时可以利用玩具、家中常用的物品或自制的玩具,创造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以及予以食物、玩具和家务活动等的刺激。让小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使孩子变得敏捷、适应能力强。
可采用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行肌肉内BTXA注射,可为痉挛性CP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有利条件。
希望以上讲解能帮到您,祝您早日康复。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