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中35岁以下的患者越来越多见。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已居第二位,是严重危害女性“杀手”之一。妇科医院宫颈疾病表示,现在不少女孩18岁左右就已开始有性生活,有的还有多个性伴侣,这些都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手段,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不要因为年轻就不重视检查。
九成以上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超过15万的女性患上宫颈癌。女人害怕宫颈癌,却不知道引起宫颈癌的根源何在。主任介绍,目前已明确,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都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也就是说,感染HPV,发生宫颈癌的几率相当高。HP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生活,男女各一方的生殖器官接触过不洁用具,或者一方的性生活紊乱,都会通过做爱或互相接触而使女方感染HPV病毒。
近年,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中35岁以下的患者越来越多见。究其原因,主任说:“现在不少女孩18岁左右就已开始有性生活,有的还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开始过早、有多个性伴侣,或其男性伴侣本身有多个性伴,都会增加女性感染HPV的危险性。有研究表明,一旦性伴侣数大于3个,宫颈癌的高危性会增加3—4倍。”
那么是否感染了HPV就意味着患上了宫颈癌呢?这个观点也不完全正确,主任解释道,一般来说有性生活的女性都会或多或少的感染HPV病毒,只要机体免疫力正常,大多数女性能自动清除病毒。但感染高危HPV病毒的致癌危险性高,如不治疗,会表现为持续感染,癌变的几率将比正常人高250倍。
应特别谨慎对待“性生活后出血”症状
对于早期的宫颈癌症状,网上流行的描述如“性生活后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等等,主任提醒:“早期宫颈癌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现象时,多半已是中晚期。我曾经就接诊过一位30岁的病人,同房出血长达半年之久,等到医院来检查时已经被确诊为宫颈癌晚期。因此,好的防治手段莫过于定期做宫颈筛查,包括常规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
在妇科检查时,有些女性会在自己的验单上看到“宫颈癌前病变”这一惊悚的病名,常常会让女性赶到惊慌,害怕自己患上了宫颈癌。正确来说,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又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以下简称CIN)。在癌前病变时期,虽然增生的细胞已有向癌细胞转变的倾向,但尚未成为典型的癌细胞。也就是说,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
通常,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需要5—10年的时间,只要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干预,后成癌的可能性极低。据主任介绍,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宫颈上皮细胞的改变程度将CIN分为3级,级别越低,完全的可能性就越大。CIN1级患者一般通过局部物理进行治疗。对CIN2级和CIN3级患者,则可通过子宫颈电环切除术、子宫颈锥形切除术。通过局部切除病灶,既可保留生育功能,又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当然,所有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时治疗后,一定要定期回医院复查,以防复发。
有性生活后,每年都要查宫颈
作为可以预防的妇科癌症,宫颈癌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感染HPV到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再发展成宫颈浸润癌,通常要几年到十几年,这为人们提供了预防筛查和早期治疗的机会。如果在癌前病变时期得到及时诊治,是可以避免病变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浸润性癌的。“现在大城市中的女性开始有了宫颈癌早筛的意识,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农村妇女和外来女工群体,她们由于缺乏基本的防癌知识,等到确诊时已经是是浸润癌,非常可惜。”主任说。
那如何进行宫颈癌筛查?主任提醒,只要有性生活史一年以上,每年都应该去医院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同时还需联合宫颈HPV检测。TCT异常或HPV持续阳性的患者再进一步行电子阴道镜和宫颈组织病理检查,便可以确诊了。
HPV疫苗不能取代定期宫颈检查
由于已经明确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为HPV病毒感染所致,HPV疫苗也就相应而生,虽然我国大陆地区疫苗尚未上市,但还是有许多有条件的女性选择去香港或海外接种疫苗。主任指出,宫颈癌疫苗的确能够有效降低罹患宫颈癌的几率。
那么,既然疫苗能抵御HPV病毒,那么是否一劳永逸了呢?主任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宫颈癌疫苗分为二价和四价两种,可使接种者对16型和18型HPV产生免疫,这两种型占到了HPV感染相关宫颈癌的70%,但其他高危型HPV导致的30%宫颈癌则不在这两种疫苗的预防范围。对于该疫苗所能抵抗的两种或四种病毒亚型以外的其它高危型的感染,注射疫苗也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临床上也有打过宫颈癌疫苗依然患上宫颈癌的病例。”因此,疫苗接种不能取代宫颈癌筛查,接种者仍要接受与未接种者相同的筛查,绝不能因为疫苗“傍身”就放松警惕!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