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持续的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背了相应年龄段的社会规范,比正常孩子的调皮行为和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为严重。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45% ~ 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9: 1,发病高峰年龄为13岁。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的患病率约为4%。美国18岁以下男性患病率为6% ~ 16%,女性患病率为2% ~ 9%。城市地区的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第二原因
品行障碍是生物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生物因素
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中反社会行为的发病率高于单卵双胞胎。对寄养儿童的研究发现,如果亲生父母违法或犯罪,将孩子寄养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或自己抚养,反社会行为发生率较高。如果亲生父母一方有犯罪史,寄养儿童的犯罪风险是其他人的1.9倍。雄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往往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中枢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较低,容易出现不服从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产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品行障碍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物质依赖和智力低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亲密的情感联系,对孩子冷漠或忽视,吹毛求疵、无礼,甚至虐待孩子,或者过度放纵孩子,不管教;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或打架,分居或离婚;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和环境因素
经常接触暴力或色情媒体宣传,接受不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身边人的价值观,结交有抽烟、喝酒、打架、敲诈勒索、欺骗、偷窃等行为的朋友,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1.反社会行为
指一些不符合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多次在家里或外面盗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或者向他人勒索财物或者入室盗窃;强迫他人发生性关系或者猥亵的;身体虐待他人(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灼等。);用凶器故意伤害他人的;故意纵火;经常撒谎逃学、离家出走或擅自出走;不顾父母的禁止,晚上不要回家;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做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产。
2.攻击行为
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或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幼子或者残疾儿童的;使用刀、枪、棍、棒、石等硬物或器械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男生多表现为身体攻击性;女生大多是言语攻击,比如咒骂和侮辱。抢钱,年轻的时候抢同学,勒索同学。大一点的时候和几个人一起抢路人,一起持枪抢劫。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男性可以对女性进行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女性可以通过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走上卖淫之路。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