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以测试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疗效。研究对象为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的75例PPI患者,平均年龄55.3岁,平均病程13.6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例),分别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RT)和安慰剂。患者在门诊治疗6周,6个月后随访。通过多导睡眠图和睡眠日志监测总睡眠时间、中晚觉醒时间(WASO)和睡眠效率。随机尿样检查排除了患者擅自使用催眠药的影响。
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治疗PPI,且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睡眠的作用大于RT和安慰剂。例如,睡眠日志显示,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的WASO平均下降了54%,而RT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仅下降了16%和12%。在认知治疗组,患者的睡眠和主观症状变得更加正常,平均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中间WASO为26.6分钟,睡眠效率为81%。放疗组WASO为43.3分钟,睡眠效率为78.8%。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大多数慢性失眠患者都存在睡眠时间短的问题,因此这一研究结果值得高度关注。然而,该研究案例的高选择性可能会限制结果的一般应用。
为什么心理因素与失眠关系密切?
心理活动会影响身体机能和健康,这一点早已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大脑活动过度应激可影响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发生病理过程是公认的。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也是公认的。当压力因素来自各方面,如生活的打击、学习和工作的紧张、尝试不成功的意志、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使人体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身体的机能,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超出极限的应激、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和社会刺激,可以使机体的某些功能产生高度的连续性,从而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各种功能紊乱,引起大脑或某个器官的功能障碍。大脑功能失调往往会导致失眠和身体症状。因此,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长期失眠会让人“疯”吗?
有些人过分关注睡眠问题,要求自己和家里的其他人每天有几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否则会被认为是睡眠剥夺。一些不了解睡眠本质的人更看重睡眠的问题,认为长期睡不好会让人“疯”。这些人入睡有点困难,或者几天没睡好,就会变得很紧张。正是因为他们过于重视睡眠,大脑的警觉性大大提高,所以也发展成了真正的失眠。这样会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影响正常睡眠,长时间睡眠不好,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正常睡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睡眠不好真的会让人“疯”吗?答案很简单,单纯的失眠不会让人“发疯”,这是肯定的。因为“癫狂”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失眠只是一种睡眠障碍,性质完全不同。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前期都有失眠现象,这是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是心理疾病引起的,不是失眠引起的。除了失眠,精神病早期还有其他精神症状。所以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