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始用药效果好,后来就没效果了?
很多强直患友在治疗强直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用药物治疗的时候有效果,但是越到后来药物的治疗效果越差,甚至是失去治疗效果。药物失去治疗效果就等于是没有治疗,所以有一部分患者看似也在积极服药治疗,但实际上病情没有控制的很好。该疼还是疼,该行动不便还是行动不便,这是为什么呢?
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及其缓释胶囊,扶他林,戴芬,洛索洛芬钠片,尼美舒利,美洛昔康,氯诺昔康,塞来昔布(西乐葆),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等。非甾体抗炎药用药需一种一种的用,不能叠加,叠加不仅不能加大疗效,还有可能增加副作用。
2、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慢作用药物顾名思义是针对风湿性疾病起治疗效果的药物,但因为这类药物起效较慢,故称作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患者尚未发生骨侵蚀或关节破坏时及早使用本组药物可以控制骨病变加重。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强直具有代表性的是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吟。
3、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一类药物。我国国内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阿达木单抗(修美乐)、英夫利西单抗(类克)、依那西普(恩利),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强克)。
二、药物吸收机制
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这个过程称为药物吸收。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以及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身体微循环状况都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受患者病情情况和个人身体素质影响,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用药方式。药物经给药部位经血液循环,之后达到病灶。
三、药物渐渐失效的原因
强直患者刚开始用药治疗的时候药物有效果,这说明无论是口服类药物还是生物制剂类药物都经过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通过循环达到病灶,使药物起到其该起的效果。这是患者往往表现出症状减轻消退病情减轻的情况。(注意:这种情况仅代表药物治疗起到应有作用,并不是病情得到完全控制甚至是病情根 治的表现。)
1、微循环障碍:随着强直患者病程时间拉长,部分患者使用以往医生开具的药物失去治疗效果这还要从药物吸收的机制来说。强直患者病情发生的越久出现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微循环障碍会影响到药物吸收及药物达到病灶的程度和剂量,因此患者会有疗效减退的感受。
2、病情恶化:患者早期用药没能控制住病情,病情加重后仍用原来针对病情较轻时的药物治疗自然疗效不理想。
3、产生耐药性:一些患者对原来治疗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那么,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生物制剂虽然具有起效快、疗效佳的优势。但长期使用生物制剂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即越到病程后期药物控制效果越差。
早期强直病情治疗难度较小,病情较容易控制。所以强直患者尽量要做到在病情早期时候就采取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