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控制饮食,至多可以使血尿酸降低60-90umol/L,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治疗痛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人是好的伤疤忘了疼,无法继续治疗。痛时咧嘴去找医生,好的时候又忘了医生的嘱咐。那么,今天我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在痛风的长期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误区!
痛风疼痛缓解后,还需要服用降尿酸的药物吗?
有些病人只是在痛风发作时进行治疗,而止痛药和糖皮质激素常被滥用,疼痛减轻后立即停止服药。当痛风急性发作时,一定要对症缓解,但是血液中的尿酸值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大量的尿酸沉积在人体的肌肉、皮肤、血管、器官和骨骼内,会导致尿酸在关节等组织中产生结晶,导致急性痛风发作,在远端关节处比较常见。如果有高尿酸血症的话,在一定的诱因下,痛风会再次发作,而避免痛风发作的关键,就是降尿酸药物让尿酸达标。在科学诊断痛风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抗炎止痛,二是降低尿酸。如果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次数大于2次/年,或者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年,并且同时伴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痛风石、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中风、心功能不全等的患者,应开始进行降尿酸药物治疗。当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服用降尿酸药物,因为血尿酸波动会导致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当然,如果痛风急性发作在降尿酸治疗期间不需要停用降尿酸药物,但是要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降酸药共分为哪些类别?
现在主要有四种主要的降尿酸药物:
抗尿酸药物:该药物可抑制尿酸合成过程中的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尿酸的含量。别嘌醇及非布司他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在口服24小时后尿酸会降下来,在一次服用前好检查一下HLA-B5801基因。由于该基因突变与别嘌醇过敏性相关。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推荐原剂量的75%;中度肾功能不全时,推荐原剂量的50%;重度肾功能不全时,推荐剂量为原剂量的25%;非布司他是一种新的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通过肾脏和消化道排泄约占一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对于单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痛风发作)患者,不推荐使用。
加速尿酸排泄的药物:该药物能促进尿酸从肾脏排出,从而降低血尿酸,代表的药物有丙磺舒、苯溴马隆等。现在国内经常用苯溴马隆,比较适合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每天要饮水量在2000ml以上,服药过程中需要碱化尿液,尿PH值在6.2~6.9之间。苯溴马隆降尿酸作用较强,起效快,如果在开始使用时,会导致血中尿酸下降,关节内及周围组织中沉积的尿酸就会溶解,在痛风治疗过程中,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就会出现,特别是合并痛风石的病人更容易出现。所以血尿酸特别高的病人,必须从小剂量开始服用。
能加速尿酸分解的药物:这种药物所含的尿酸酶能把尿酸分解成水溶性较高的尿囊素,用于治疗顽固性痛风和肿瘤溶解综合征。拉布立酶、培格洛替酶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其它具有降尿酸功效的药物有降尿酸、调脂药、降糖药等。尤其适合合并有上述疾病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服用,具有“一石多鸟”的功效。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氨氯地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血尿酸正常后能不能停药?
对于痛风病人,血尿酸<360μmol/L,并且长期维持是一个目标;如果已经有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降尿酸治疗的目标是血尿酸<300μmol/L,直到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时,才能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00μmol/L。尿酸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比如神经系统,尿酸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是不能超过180μmol/L的。
现在的降尿酸药物只能是“对症”治疗,血尿酸达标后,如立即停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还会再次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似,大多数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如血尿酸达标后,可以逐步降低降尿酸药物的剂量,长期维持低剂量血尿酸水平达到标准。痛风反复发作或有痛风石出现时,好是不停药。
随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疾病。痛风不只是关节病,痛的时候可以止痛,痛风也可以“死”。特别是那些55岁以上的痛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合并心血管病,而非单纯肾脏病。经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如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腰围、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肾小球滤过率、胆固醇和血糖。痛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痛风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得了痛风,不要逃避,积极面对,科学治疗。重要的一点是听从医嘱,不能盲目地自以为是,这样就会走进错误的胡同,让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不要让痛风成为生活中难以承受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