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类风湿病,我们最常想到关节痛、肿胀、变形、致残。但是,类风湿性疾病也会无声无息地破坏我们的心脏动力中心。
由于心血管系统内存在大量结缔组织,类风湿可不同程度地侵犯心血管系统,导致常见心血管疾病症状,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炎等。有研究显示,类风湿性疾病是类风湿性疾病的主要死因,比一般人早得多。为何类风湿患者较常人更易得心血管疾病?主要有下面三大因素:
1.炎症细胞可引起动脉硬化。
类风湿性疾病可累及心肌、瓣膜,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心力衰竭。因为类风湿病病人体内产生的炎性细胞,除损伤关节、肌腱外,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壁,使免疫复合物在血液循环中沉积,从而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血脂紊乱,最后引起类风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2.药物因素。
除了自身的损害因素外,常用类风湿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目前有研究报道NSAID可能增加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及心源性猝死等风险。荷尔蒙可增加心衰的危险,也可增加血脂、血压和血栓形成。
以上药物是我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药物,帮助病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治疗中要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病人不可擅自滥用药物。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药物说明书上会有说明,专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副作用的监测和预防,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及时采取措施。
3.非药物因素。
有研究显示,吸烟可明显增加类风湿病人的患病风险,并可使病情恶化,甚至使药效降低。因此,戒烟和避免二手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疾病控制非常重要。
而且类风湿病患者,活动能力下降、关节功能受限等原因造成的活动能力下降、运动量不足,不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而且也增加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风险,这些风险在进入中老年后比正常人群更明显。所以,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平素生活中要积极调节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在病情稳定后适当运动,以改善心肺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延长人的寿命。
简而言之,类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通过科学的疾病评估、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来改善类风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