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以上精神病是遗传
精神病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和器质性改变,多在15~39岁发病。其表现可分为阳性性状和阴性性状。阳性性状包括出现错觉、幻觉和思维紊乱,阴性性状包括淡漠、自闭和认知减弱等。
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同时,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针对家族、双胎和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精神病的遗传作用可达到70%以上。
迄今的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尚未明确精神病的病因。精神病的发生与大脑功能相关基因在人类起源中受到正向选择而产生遗传倾向的假说。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筛选致病性突变位点,鉴别影响这些基因表达的多态性位点,并仔细分析这些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从而深入了解这些基因是如何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精神病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