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高速、高技术、高竞争的环境,沉重的心理负荷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任务、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中学学习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中学几年只学了几门高考课程,每天都有老师帮忙,日新月异;大学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改变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时间。
生活环境变了。有些大一学生已经上了中学,但大部分人放学后仍然上学和家人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级群成为主要的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的生活区域。对于那些习惯依赖父母和家庭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人际关系比中学时期更复杂。大一新生大多集中在中学生活。从小学到中学,有一些从小就在一起的朋友。班主任负责几年了,天天见面。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和习俗构成了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进了大学,身边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域,不为人知,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学生从活泼亲密变成了陌生人,很难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年仅十七八岁的大一新生来说是极其不习惯的。因此,他们会在假期想家,想念同学,他们会感到孤独。
对社会工作的态度已经改变。中学的大部分工作和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由少数学生承担。大学生自我管理,因为班级的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习,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级集体建设。大一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工作量大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因为不懂得寻求自己的行政管理而感到压力很大。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