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没有“想当然”这种病,但我们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病人。以日常生活中的“衣”和“食”为例,这样的患者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有一种你妈妈觉得你冷的冷”,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把生病当成理所当然的表现。这种包含着浓浓母爱的关怀,能让人感动,让人想起那首诗,“一个热心肠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体做衣服。她担心耽搁会让他晚回家,所以她小心翼翼地缝缝补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是理性的。很多时候,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转化为强烈的干预和控制,让孩子不得不接受包裹在“亲情”外衣下的任意干预,穿上不该穿的保暖衣服。这种现象在婴幼儿中尤为普遍,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时候就干涉孩子的衣服,生怕孩子着凉。我见过一个已婚成年男子的母亲强迫儿子穿不需要的厚外套,儿子在外人的警惕目光下被迫多穿衣服,导致满脸悲伤和尴尬。一个患有这种“理所当然的疾病”的母亲,用自己的冷暖感受来定义孩子的冷暖感受。她从没想过她和孩子之间可能在很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她只认为自己是真理真实的化身,从不接受孩子不同的感受、解释和意见。
“永远不要吃冷食!患‘感冒’会出大问题!”“不要吃‘辣’的食物,会生气的。”“你现在面临考试,你需要滋补身体,每天喝一碗人参汤,补补元气,这样你才有精力去拼搏。”“用开水洗盘子,不然会心烦胃肠炎!”这些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词汇,大多来自爱孩子的母亲,也是饮食中“想当然生病”的表现。有这种想当然症状的人,不会认真研究和分析他迷信和提倡的那些说法和做法的科学依据,只会相信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这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的观念。比如,他们可能坚信桂圆莲子粥有“滋补解暑”的功效,却没有思考这样的食材中有哪些的食材有这样的功效。同样,很多人坚信冬虫夏草具有滋阴壮阳的功效,但并不认为冬虫夏草只是一种形态特殊的菌类,不会有与其他蘑菇完全不同的成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食补”的概念基本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或者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
“想当然”的症状,类似于食补,也包括养生迷信。无论是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在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养生”的观念都被普遍接受。除了广为流传的“以形补形”、“食药同源”等概念外,此前媒体报道的张悟本“绿豆茄子治百病”养生法和李益的“神奇”养生法,无法用现代实证研究方法证明具有所谓“养生大师”宣称的功效。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