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形成了一个熟悉而安全的基础,即在家的归属感。
分离感
成长的本质是一个逐渐远离原生家庭的过程。所以,家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功能就是分离感。
最早的分离是当我们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从恒温有营养的子宫里出来,来到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需要哭才能得到回应和食物,那肯定是难受的。
分开总是不舒服,但又是必须的。
慢慢长大,发现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都在身边。通过参与家庭中不同人组成的子系统,逐渐过渡到与家庭外的人建立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分离体验,这是与母亲分离体验的延续,分离感在家庭中逐渐形成。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与孩子或其中一个子系统的关系过于亲密,或者其他关系过于紧张,冲突较多,就会阻碍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
家庭如何塑造孩子的分离感?通过不同子系统的边界,孩子可以体验到不同的交互规则,这种交互规则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交互规则,也就是分离感。
比如宝宝哭闹,妈妈可能会把她抱起来哄她,或者意识到宝宝饿了或者尿尿,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如果你是爸爸,你可能会哄孩子,但他的方式肯定和你妈妈不一样。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最早的儿童人际分离原型,从二元母子关系到三元或多元家庭关系。
父亲或家庭中其他重要的人是孩子探索母子关系之外的关系的第一站。如果父亲比较忙或者不在,孩子的分离感拓展探索的动力就会减弱。这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分离感会越来越弱,探索的动力不会启动,成长可能会受到阻碍。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