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倾向不代表强迫症。
对于我们来说,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还有很多人说,如果不是足够晚,他会睡不着。简而言之,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等待一个小时,以确认他已经筋疲力尽。只有过了两三点,他才会恋恋不舍地睡着。很多熬夜的人都有一个认知,早睡是浪费生命,而利用好晚上的时间做很多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延年益寿的方法。这是一种夜猫子心态,但也是一种强迫症状。
强迫症症状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强迫症症状的出现不就意味着患上了强迫症吗?王医生告诉我们,为了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患有强迫症,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一定时间的沟通,检查出其他精神疾病后才能确诊。即使患者通过了一些强迫性自测表格,也无法最终确诊。最多只能通过测评结果知道是否有强迫倾向,有强迫倾向的人不一定都患有强迫症。所以,你不需要因为偶尔出现的强迫症症状而担惊受怕。如果强迫症状持续存在,患者开始感到疼痛,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属于强迫症,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
强迫症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学术界仍有争议。王香兰医生告诉我们,强迫症在医学上被定义为精神疾病。但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民间的精神疾病一般是指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在医学上,无论是精神障碍还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都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强迫症的真正定义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也就是说,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虽然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但是患者的大脑没有器质性病变,属于精神疾病中的轻度精神疾病。所以,患者在听说是“精神病”时,不必惊慌。其实只是一个医学定义。
作为一种轻度精神疾病,强迫症的治疗应该侧重于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王医生告诉我们,强迫症的治疗一般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的生理机制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抑郁症药物中对5-HT作用较强的药物用于治疗强迫症,心理治疗则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逐步减少强迫行为。
强迫性人格甚至可以“遗传”吗?
强迫症患者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那么强迫症会遗传给下一代吗?王香兰博士解释说,强迫症的发作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强迫型人格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注重细节,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做事有条不紊,力求一丝不苟,爱干净等等。大约80%的强迫症患者都有强迫性人格。过去,大多数人认为强迫症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年来发现遗传因素明显。王博士强调,这里所说的“遗传”不仅仅指生物遗传。有些父母双方或一方有强迫性人格的家庭,会从小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这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父母的强迫性人格可能会间接“遗传
一般来说,强迫性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先天因素没办法改变,后天因素可以通过父母改变教育方式来改变。因此,有强迫倾向的父母,应该更加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尽量避免过于严厉和刻板的教育方式,从小就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强迫性人格被家庭教育“遗传”给孩子。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