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等。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多而复杂,大肠腺瘤和多发性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病极为密切,是大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如不适时治疗,终将100%发生癌变。因此,一旦发现多发性肠息肉,一定要尽快到专科医院进行合理的内镜微创甚至手术治疗。
结肠息肉和饮食习惯
美国医生一直建议多食用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有防止结直肠癌的作用,但是2004年有一项大型研究报道食物纤维对结肠癌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使得整个医学界尤为震惊。结肠癌高发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p—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肠癌症。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高脂饮食,它的另一个称号是大肠癌的“催化剂”。美国人喜食油炸类食品、暗红色肉类(牛、羊、鸡肉)以及熏烤食品。这些高脂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中国、日本等亚洲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主要也是高脂肪摄入量较少。因此,将脂肪摄入限制在总热量30%以下是预防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而缺乏稀释致癌物的纤维素,又容易造成代谢后致癌物浓度增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刺激和损害中,就可能诱发肿瘤细胞的产生,导致大肠癌。
以上所述是什么是结肠息肉以及吃什么易患结肠息肉。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分析,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加注意饮食,俗话说的好“病从口入”,因此一定要大家注意。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