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接受这样的教育:独立是好的,依赖别人的帮助是不好的。于是,“做好自己的事”这句话成为无数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永恒真理。然而,当我们教育孩子学会独立,学会做自己的事,结果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我儿子大约三岁之前,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有一天我在厨房做饭,让儿子给我拿点东西,里面却传来儿子大人的声音:“做好自己的事”。听到一个年轻的声音说出这么自信的话,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想知道我的儿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他是从哪里学来的。突然,我意识到这是从我身上学来的。当我让他整理玩具,他让我帮他的时候,我说:“你自己做你自己的事吧。”没想到这么快就回到了自己身边。
从此,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独立教育。凡事都有个度,要把握好各种育儿理念的度。为了警醒大家,很多教育理念往往表现出革命精神,比如“夫妻之间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永远不要打孩子”、“永远不要帮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矫枉过正是常见的,但家长在使用时一定要灵活,自主训练也是如此。
独立的前提是自我感知可以依靠的支撑。不健康的独立是被迫的独立。这是必须面对的独立。父母只想让孩子独立,并没有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孩子别无选择,只能自己面对。虽然父母爱他,但是孩子感受不到。为了保护自己,他可能会逐渐变得冷漠。很多人心里有困扰,不会求助。他们想要的是摆脱这些负面情绪,而不是去面对。
通常有两个原因阻碍寻求帮助:
第一,觉得没人能帮我,因为一直以来,他们习惯自己面对,缺乏被支持和帮助的体验。
第二,我觉得求助是弱者的行为,自己的事情会让自己感到无能和软弱。有些人甚至在陷入严重精神障碍时拒绝求助,有些人甚至在选择自杀前没有尝试求助。因为你的软弱,你不能公开的向别人表露,你那么强势又缺乏情感,通常很难和别人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健康的独立是自我感知可以依赖的独立。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理解和分析,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去处理和面对。孩子面对的时候,知道背后有人,心里是暖的,性格也相对更健康。他的独立是建立在他之前的依赖之上的,他有更多被支持的经历。当他遇到不确定的困难时,他常常更积极地寻求帮助。能够求助,真的是强者的行为。
健康取决于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保持强大的自我。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和理解中,如果说独立是宠儿,依赖就像是遗弃。然而,被抛弃的人往往也有我们意识不到的可爱之处。
不健康的依赖通常是通过盲目服从和让渡权利来获得他人的帮助、关注、保护、肯定等。一个过度依赖的人拒绝做一些事情,即使他实际上有能力做,但表现得软弱无能,希望别人帮助他。因为被依赖者在被帮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联系和爱,即使一直被帮助者骂。过度依赖的人失去了自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把依赖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
健康依赖存在于过度独立和过度依赖之间。个人能够平衡亲密度和自主性,在依赖他人的同时保持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关键是不要感到自责和自卑。他能充分信任别人,敞开心扉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同时又有足够的自信处理关系中的冲突,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一个可以依靠健康的个体,通常会加深友情和爱情,更懂得如何为人父母。因为你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你在职场上的能力会得到提升,你的身体会更健康,人会更快乐,你会更享受生活。
与过度独立的人相比,健康依赖的人内心是充实而温暖的。与过度依赖者相比,健康依赖者的心脏是强大的。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