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头上有瓦片,地上有猪(貘)。
在传统文化中,一个家可以称之为家,猪是家庭兴旺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的物质基础,有房住有肉吃才是理想的家庭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心理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家庭的心理需求也逐渐外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有房住,有肉吃,有时候家庭并不幸福。
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类生存的心理基础。我们都希望在一个群体中被接纳、被包容、被理解,否则,我们会焦虑、胆怯、不安,甚至是回避。我们会以熟悉的方式联系世界,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式生存,即适应性生存策略。
这些策略源于家庭。家庭在不同生活事件中对孩子需求的适应和稳定的互动模式,逐渐形成一个人内心的归属感。
当我们年轻时,当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将世界解释为和被接受的,而我们自己则是受欢迎和值得尊重的。如果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遇到困难,家人解决和应对的方式逐渐成为我们成年后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模式。
出生后,我们倾向于与照顾者亲近,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称为“依恋”。只有当孩子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不是通过喂养来维持的,而是通过母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维持的。如果妈妈情绪不稳定,对宝宝需求的反应迟钝或缺乏,甚至暴力虐待,宝宝就容易产生的依恋关系。
我们与照顾者(往往是母亲)的依恋关系的好坏逐渐内化到内心世界,形成一套固定的世界观和习惯。更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会穿越时空,依恋类型在3岁前基本建立,成年后70%以上保持不变。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