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但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什么样的牌发给你,你只能尽量打好。
——东野圭吾
2008年,豆瓣家长伤害组成立。在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该团体的诞生无疑是令人震惊的。
双方父母害群之马引发激烈争议,同时将出身家庭的讨论推向高潮。2016年电视剧《欢乐颂》热播,然后今年的《一切都好》,每次都有关于出身家庭的大讨论。
近年来,家庭起源已经从心理学中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流行词汇。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试图从出身家庭中寻找性格的起点,但也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的生活之所以这么糟糕,是因为我童年的创伤。”
“我现在是xxx,因为出身xxxxx家族……”
但是,出身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吗?遇到出身不好的家庭,怎样才能走出过去的创伤?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的《我们都被伤害过,但我们有更好的生活》这本书里,也许能给你新的启发。
01
家庭是不存在的。
在父母有害的群体中,成员将代际伤害分为直接的身体伤害、间接的人身伤害、家庭条件导致的情感伤害、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等等。
此外,原生家庭中更深刻的创伤还包括父母离异、血亲死亡、血亲猥亵或犯罪、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等。
20世纪中期,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正常的成长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可预测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可以得到足够感、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关怀、足够的安宁、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监督和足够的约束。
讽刺的是,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且可预测的环境,既不是普通的,也不是可预测的。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