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少年抑郁症
动力学认为抑郁症是对失去的一种哀悼。抑郁症患者失去的不一定是一个恋爱对象,而是一系列的憧憬,一个自我的视角。他们强调,重要的不是失去这个人本身,而是失去以前的自己。
在这个阶段,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身份认同,这就需要青少年面对自己从婴儿期开始的俄狄浦斯焦虑和冲突再现,抽象而激烈的失落(童年的失落),同时需要面对自己对父母关系的幻想。
而青少年的防御能力和方法是刚性的、有限的,没有更好的支持系统,很难完成。这时候青少年会选择用可以被触发的身体感觉(不是自杀自伤)来提供持续的存在感,而这种方式会进一步引发脆弱性,成为恶性循环。
同时,面对孩子的学业压力,家长认为孩子自制力差,需要多加照顾。他们应该抓住学习时间,尽快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在负责学习的时候,不自觉地“越界”,无法把握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
这时,父母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发展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引起抑郁或焦虑,但孩子认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情绪,会导致自责。自责就是把攻击性转向内心。他们发脾气后,会有罪恶感、羞耻感、自责感,但别人不知道,他也不会告诉别人。
他们都试图尽可能长时间地隐藏在“一切正常”的外表背后,但他们的内心却千疮百孔。他们履行日常的义务和要求,把痛苦藏在心里,这样周围的人就不会注意到。这似乎解释了很多人不自杀就不知道自己患了重性抑郁症。
父母也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明明“好好的”。他们怎么会“突然”得了抑郁症?事实上,他们一直在假装坚强。抑郁的孩子其实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大多追求完美。如果我把我的痛苦告诉别人,别人会不会知道我“不好”,别人会不会嫌弃我?因此,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不会过多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困难或愤怒。
另一方面,当孩子表达自己有抑郁症时,父母很难承认。原因是人在面对严重疾病时,会不自觉地采取“否认”。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反应,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鲁斯(RichardLayarus)将“无病心态”描述为“专注情绪的应对策略”,代表了一种保护性回避。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增加死亡的风险,而这种“无病心态”可以减轻精神压力。父母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更多的认为抑郁症就是自杀,这种恐惧一开始就很容易承受。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当你把自己的症状和父母沟通时,如果父母不能承认和接受,并不是他们不爱你。只是他们太爱你了,很难接受。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一起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了解抑郁症可以促进理解和接受。很多家长因为根本不了解抑郁症而感到恐惧和焦虑。家长要多和医生沟通,了解抑郁症的基本知识,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