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手脏,总觉得门没锁,反复检查垃圾桶...以上症状困扰着很多现代人,当事人总是带着无奈或自嘲说“我有强迫症”。其实这些小“怪癖”只能算是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而不是强迫行为。什么是真正的强迫症?
“非要这样”就是典型的表现。
干净、周到、有条理,一开始都是好习惯,但如果这些行为变成了“不得不这么做”的“仪式动作”,那就可能是强迫症了。强迫症的发病率在上升。有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一项全球疾病调查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年轻人负担重的20种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往往认为这些症状是思维问题,所以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就诊。有些怕弄脏手,反复洗手的患者,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可能不得不去看医生。从发病到第一次就诊间隔十年,无形中增加了治疗难度。
强迫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些想法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如说话后反复思考自己是否说错了话,反复思考会发生一系列不幸事件,开车时怀疑自己是否撞了人。这些想法往往是不愉快的,伴随着无法对琐碎但必要的日常事物做出决定,被形象地称为“强迫性思维反刍”。当事人往往试图反抗也是徒劳,但最后总是失败。强迫行为是指重复的动作,比如觉得脏了就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怕没锁,扔掉冰箱里的一瓶饮料对称等。有些病程较长的患者甚至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动作”。比如洗手,一定要从指尖开始,一直洗到手腕。如果顺序颠倒或者中途中断,就要重新开始洗,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很痛苦。很多时候,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同时存在的。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很多人会武断地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如果你偶尔开玩笑自嘲一下,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如果你经常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那你可能真的得了这种病。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强迫症最重要的诊断点在于心理冲突的存在,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或者在想的事情没有意义,但是却不能停下来。而且你越想反抗,就会越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如果你只是爱干净,爱仔细思考,不给生活和心灵带来痛苦,就不要武断地说你有强迫症。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