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生育高峰的到来,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大大增加。王玉琼呼吁产房重视专业的心理护理,家属和产妇本身也要提前了解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观察症状,防微杜渐
产房里经常看到奇怪的场景:全家人围着新生儿其乐融融,产妇却闷闷不乐,或发呆,或动不动就对丈夫发脾气。没人的时候,她会抹眼泪,有时会用被子蒙着头哭。作为产妇的家属,要时刻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出现以下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如情绪紧张、感到“挣扎”、“生活布满乌云”、感到悲伤、“陷入黑暗”、感到疲惫、感觉不灵敏或过度敏感、食欲不振、睡眠困难等。
家人关心自我调节。
主任指出,生产导致激素分泌发生变化,会导致产后抑郁症。安静的休息环境对产妇身体的恢复非常重要,体能的恢复是避免产后抑郁的关键。经历了阵痛和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女性需要充足的睡眠结合休息。因此,护理工作的效率要加强,治疗和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友的探视,不要打扰产妇的休息。
另外,护士和家属要帮助产妇认同母亲的角色,做好母乳喂养教育。作为一个新妈妈,要正确喂养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和脾气,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护士和家属应主动与产妇沟通,倾听产妇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产妇,消除产妇认为自己无能的心态。
我应该知道,疲劳会让抑郁症更加严重,更加难以克服。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产后腿疼是正常的。出去走走可以缓解疼痛。不要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保持情绪稳定;多和亲戚沟通,告诉家人自己想要什么,有助于缓解自己的不开心。
独生子女更容易患产后抑郁症。
除了激素分泌变化等生理因素外,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与生育的冲突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高发的一大因素。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当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值自然高了,抚养压力就大了,也会导致产后抑郁。
说到独生子女政策,这股生育浪潮的主体由80后独生子女一代组成,很多新父母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的高发。“从长大到结婚、怀孕、生育,她几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尤其是怀孕期间。父母、丈夫、公公婆婆的爱,都是一体的。孩子一旦出生,家庭的重心立刻转移到刚出生的孩子身上,这时,产妇会感到有些失落”。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