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在为“要不要跟着孩子走”而烦恼。医生指出,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要调整到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因为“分离焦虑”而对孩子发火。只要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发展会赶上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建议家长耐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过渡阶段。
如何改善“分离焦虑”
1.父母要走的时候(比如把孩子送到保姆家),要告诉孩子什么时间去接他,说话算数;如果你不确定时间,你可以说:“妈妈一会儿来接你,你要乖!”不要什么都不说就离开孩子,孩子会很害怕。
2.让孩子逐渐适应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比如刚到保姆家,一开始就要陪着他。过几天,等孩子渐渐适应新环境,玩得开心了,家长就会跟孩子说拜拜了。当孩子开始社交生活,对新环境产生信任感时,可能会主动和父母说拜拜。
3.家长可以陪在孩子身后,看着孩子玩耍。当孩子转过身来确定父母还在的时候,父母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看,哥哥,前面那个是什么?”它是一只兔子吗?"
4.当孩子比较适应,真的想离开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主动马上离开。他们不应该因为孩子在哭而犹豫,甚至回去抱着孩子不走。离开后,除非完成了预定的行程(当孩子有其他合适的成人看护时),否则不要马上回头。
5.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上厕所,想一起上厕所的时候哭。这时,家长不妨隔着门和孩子说话,让孩子听到父母的声音,稍微安抚他一下。
6.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孩子会因为和父母分开而哭个不停(已经证实不是因为饿了或者尿不湿等原因。),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胸前,让孩子听父母的心跳。听到父母的心跳,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安心。孩子睡着后,轻轻地把他放回婴儿床。
7.寻求其他照顾者的支持。比如妈咪要出去,孩子哭着不让她走,爸爸就要过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我给你表演魔术,好吗?”大多数孩子充满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难。
8.当孩子因为粘着妈咪而哭的时候,爸爸千万不要骂妈咪:“你怎么教孩子的?”应该齐心协力安抚孩子们。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