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于“高调”,认为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但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很多孩子其实和父母有一定的距离感,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分享。相反,如果父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自然交流环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平等地交流,那么孩子就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1.用孩子的眼睛看事物。
我们总是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我们和孩子不一样,很多事情感觉不一样。所以,当父母和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蹲”下来思考问题,也许他们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不一样。
2.眼神交流。
在基本的社交礼仪中,双方都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礼貌,但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往往会忘记这一点。
眼神交流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心活动都是在眼睛里表达的,这也是父母忽略的地方。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跪下,因为只有通过孩子的表情,才能知道你的批评对孩子是否,是否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眼里充满了恐惧。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发脾气。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强势,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凌驾于孩子之上。如果父母降低姿势,孩子会觉得父母离自己很近,可以更好地与父母进行眼神交流或其他交流。
3.放低姿态,感受孩子的世界。
有时候,当你和孩子说话的姿势很低的时候,前一秒你会变得暴躁,下一秒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生气。低姿态可以感受到孩子微不足道的世界,发现孩子有多弱,周围的一切都时不一样,心情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你放低姿态,孩子的焦虑和恐慌就会得到缓解,这样孩子更有可能从心底告诉你真相,这样可以促进彼此更好的沟通,培养亲子关系。
脾气暴躁的父母往往只会给孩子下达居高临下的命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别人变得暴躁和粗鲁。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缺点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缺点是否会传染给孩子,然后再选择是否批评。
父母可以通过放低态度,和孩子沟通,温柔地对待孩子,逐渐把孩子培养成温柔稳重的大人。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