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即重复某些动作,明知不必要,又无法摆脱。
1.强制洗涤通常包括强制手洗和洗衣。举个例子,有一个医院的登记员,认为一些肿瘤患者的门诊卡可以“感染”肿瘤,如果她的手再碰到门把手,就会间接传染给她的家人。所以每次下班回家,她总是喊家里人来开门,她就在空中输入手。然后她反复洗手,里外换洗所有衣服,直到深夜才睡觉。
2.患者为缓解强迫性猜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比如出门的时候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的时候反复检查信的内容,看看有没有写错字。
3.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总会做一些象征吉凶的固定动作,试图减少或防止强迫性观念带来的焦虑。比如用手拍胸,表示可以得到幸运。
4.患者看到一些特定物体(如电线杆、台阶、汽车、车牌等)时强制计数。),他们就忍不住数数。如果他们不算,病人会感到焦虑。强迫症的发病率占1%~3%。该病多发生在30岁之前,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见。
一些强烈的精神因素是发病的诱因,气质强烈且不平衡的人容易发病。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人员从神经生化、遗传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探索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列出以下主要假设和影响因素。
1.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OCD)是起源于性心理发展的肛门欲望期,即排便训练初期。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彼此服从,另一方面要求不受约束。这种不对等的对立造成孩子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使性心理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个体一旦遇到外界压力,就会再现肛门欲望和人格特征的冲突。
2.观察学习假说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刺激。因为原始的焦虑诱发刺激连接(无条件反射),通过观察和思考的刺激,获得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人学会了一种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但一旦获得,个人会发现借助强迫概念的一些活动有助于减少焦虑。每当焦虑发生时,就采取强迫的方式来缓解个体的焦虑,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体的强迫性。而且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散了个体的后天内驱力(焦虑),从而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习得行为的一部分。
3.系统家族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疾病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这种破坏存在于人际关系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人的行为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反过来,他会以循环的方式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尾,互动主要以“相互吸引”为原则。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