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干净,经常干净是个好习惯,但是太干净就是洁癖。洁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交,还会使人出现心理焦虑等症状。
例1:泡水果需要3个小时。
小辉吃了没洗的水果拉肚子。告诉他爸爸果皮里有很多细菌,不清理会生病。从那以后,小惠无论吃水果还是蔬菜,都要泡3个小时以上才放心。
例:洗了10次澡就安心了。
小红18岁时被性骚扰。此后,她每次都要洗10次澡。但她还是觉得不干净。每当想到这样的事情,她就会去洗澡。
例3:外界有细菌。
张小姐担心外面有很多细菌。每次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挂在门口。她从不把它们带到卧室或客厅,希望把自己的家与外界隔绝。
例4:世界上最脏的东西就是钱。
小杨是一名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觉得钱是肮脏的。“我手里的钱可能被很多人拿走了。他们什么活都干,钱也洗不完。”小杨说。只要接触到钱,他就会戴上手套,或者用纸拿钱。
过度的教育会导致洁癖情结。
看到这些例子,相信很多人在不解的同时也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觉得这样很累,影响日常生活。那么这些洁癖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进入清洁状态。一个是听到别人的经历;第二,我害怕什么。
比如患者认为自己因为不注意清洁而患上了一些疾病,从此经常洗手。另外,一些家长过分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给孩子过分的洁癖教育指导,也会导致孩子的洁癖行为。
很多洁癖患者并不是天生如此。当他们长大后,父母或老师在健康和清洁方面过度教育他们,导致他们认真对待这些。过度的廉洁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长大后会过分关注这类事情。"
爱干净不一定是洁癖。
有些人洗手,每次都把手伸到肘部。他们用肥皂洗两次,但不到两三分钟就洗完了。这一点都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不是洁癖。
有些服务行业的人,比如护士,每天接触的人很多,经常会接触到他们的眼睛、嘴巴、身体等器官。这样的人勤洗手不算洁癖,因为这是常识性的生活习惯,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如果单纯的爱干净,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能称之为干净。
当洁癖影响到你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的时候,比如你为了打扫卫生不吃不喝,连碗和被子都不敢碰,连课都不能上。那么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就是洁癖。
缓解焦虑引起的情况分析
洁癖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很痛苦。如何缓解这种症状,是他们最想摆脱的目标。洁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由于洁癖患者多由心理焦虑引起,缓解其焦虑应是治疗该病的突破口。
要帮助患者分析洁癖行为的情况和原因,找出他过度担心的地方。同时也要知道,当他们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让症状凸显出来。当患者重新认识到这些东西,才有可能真正缓解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对于这种疾病,表示,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治疗方法根据个人病情和症状而有所不同。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