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仅要靠现实的刺激,人还有极其丰富的记忆资源和非凡的预见性、创造性。所以,除了现实刺激引起的心理矛盾冲突,能构成心理性应激源之外,人们头脑中所发生的回忆、预见性或想像中的紧张情绪与事件,也可以成为心理性的应激来源。
过度保护。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目前各种研究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并无劣势,相反,由于独生子女均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其身心发展反而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健康。但各种事实都表明,独生子女是容易产生心理性猜测的一群。这说明独生子女虽然生活在优越、富裕的家庭条件下,其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地提高。
在以儒学为主体,强调伦理道德的中国,“三不孝,无后为大”的思想在不少家庭中根深蒂固,尤其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便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子女出生后都是当宝贝养,特别是「抱在怀里怕掉,含在嘴里」。小孩发生什么事都足以让全家人感到心惊胆战,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是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横加干涉。此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几乎是无所不至,从孩子该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到孩子该交什么朋友、有什么爱好都悉心安排。
孩子们在这种家庭条件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因而也丧失了接触客观世界、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一旦生活环境改变了,这类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就不能相应地发展到应有的水平,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逃避的态度。并由此导致儿童中低年级出现学校恐惧。
在线咨询
无需注册 10分钟回答免费提问